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
首页 > 农机技术 > 正文
徐州小麦秋播技术意见
时间:2023-09-25 来源:徐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关闭本页

俗话说小麦生产“七分种,三分管”。提高播种质量,确保一播全苗和壮苗,是实现“足穗、壮杆大穗、增粒增重”高产目标的基础。要着重抓好以下关键技术措施,做到“六个坚持”:

1、坚持适期播种,压缩晚播面积。徐州市旱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5~20日,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15~25日。近年来,稻茬小麦晚播面积大的问题较为突出,秋收秋种要突出一个“抢”字,晚中争早,努力压缩过晚播小麦面积,降低生产风险。

2、坚持适量播种,确保适宜基本苗。基本苗过多或过少,均不利于高产和稳产。随着播期推迟,分蘖发生和成穗率降低,要适当提高基本苗,才能确保最终达到一定的亩穗数。同时,播种方式和播种质量差异,也会对出苗率和壮苗有较大影响,最终影响分蘖和成穗。因此,要根据播期、播种质量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播种量。高产、超高产栽培,应在适期播种、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降低播种量,以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预期成穗数,在此基础上用好拔节孕穗肥主攻粒数和千粒重,扩大增产潜力。适期播种采用精量、半精量播种,亩基本苗控制在12万~16万;迟于播种适期,要适当增加播种量,每晚播一天增加0.5~1万基本苗,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%。为实现预期的基本苗,要根据播种期、整地质量、播种方式、种子质量等因素,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播种量。耕整地质量高、种子发芽率正常情况下,适期播种可根据“斤种万苗”原则确定播种量,粗放耕播、晚播、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下降,斤种成苗6~7千株,需适当加大播种量。要重点防止早播田块播种量偏大、基本苗偏多,导致群体偏大易倒伏的现象,以及晚播田块播种量不足、基本苗偏少,导致群体不足和穗数不足的情况。

3、坚持适墒播种,防止烂耕烂种。土壤墒情适宜(土壤相对含水量70%~80%)时播种,既有利于机械作业,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,也利于播后及时出苗。墒情不足时,播后要及时洇水灌溉补墒,促进齐苗。土壤湿度过大或遇连阴雨天气时,要掌握“宁迟勿烂”的原则,播种前先要采取排水降渍措施,创造适宜的土壤墒情条件,避免烂耕烂种造成出苗不齐(缺苗断垄)和僵苗不发。

4、坚持秸秆还田到位,提高整地质量。秸秆还田是否到位,整地质量高不高,直接关系到播种出苗质量和苗期生长,根本途径在于农机配套、农机农艺融合。首先,碎草匀铺要到位。要确保前茬收获机械切碎和匀铺装置高效可靠,留茬高度和碎草长度均控制在10厘米以内,秸秆越碎越好,铺撒越匀越好。前茬收获时适当留高茬(30~40厘米),然后采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灭茬粉碎作业,也是一种高效可行方式。其次,深埋匀埋要到位。墒情适宜时,有条件的应积极采用耕翻、犁旋一体、深旋耕等方式埋草,耕翻埋草效果最好,可最大限度降低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。碎草匀铺质量较好的情况下,旋耕埋草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,关键在于机械动力要足,确保旋耕埋草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,确保秸秆分布深而均匀,防止秸秆堆积成团,影响小麦根系生长发育,阻碍水分、养分有效转运及根系吸收。第三,提高整地质量。耕翻田块要通过适当的旋、耙方式进一步整地,以达到田面平整,上虚下实,表土细碎。大面积生产上有大量的复式作业播种机,作业效率高,但复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旋耕埋草播种作业,往往由于机械动力不足、土壤质地较差、秸秆还田量较大,播种质量难以保证,可在播前增加一次旋耕灭茬整地作业,以确保播种质量。

5、坚持精准播种,扩大机械条带匀播。在确保秸秆还田和耕整地质量的基础上,只要墒情适宜,就可以采用适宜的播种机进行机械条播、带状行播、均匀撒播等。目前大面积生产播种机类型众多,作业程序、功能、原理有所不同,与传统粗放播种方式相比,总体上播量精准控制、落籽均匀度都能大幅度提高。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机型,扩大机械条带匀播,提高播种质量,做到播深适宜、深浅一致、分布均匀,防止深籽、露籽、丛籽,确保一播全苗。要防止播种过深,影响壮苗和分蘖素质,通常旱茬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3~5厘米,稻茬小麦控制在2~3厘米。在秸秆还田条件下,采用播种条带行旋耕播种,或秸秆归垄、洁区条带旋耕播种等,均是可行的高效播种方式,可积极示范推广。

6、坚持施足基肥,合理运筹提高利用率。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、机械深施。结合耕整地施足基肥,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前期增施速效氮肥10%左右,调节氮碳比,防止秸秆腐熟过程与苗争氮。有效磷丰富的土壤适当降低磷肥施用,缺磷土壤适当增加或稳施磷肥,以基施为主。过量施氮地区适当减少氮肥用量,亩产水平500~600公斤的,亩总施纯氮控制在16~20公斤;亩产水平400~500公斤时,亩施纯氮控制在14~18公斤。调整基追肥比例,根据强筋、中筋小麦吸肥规律和目标产量,科学运筹氮钾肥,基、追氮肥运筹比例分别控制在5∶5、5.5∶4.5(或6∶4)左右。有试验示范基础的地区,在高肥力土壤上,推行“速效氮+缓释氮”一次施肥模式;在中等肥力土壤上,实行“速效氮+缓释氮”一基一追施肥模式。


联系我们 | 网站声明
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2007-2018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
主办: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
苏ICP备19001615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