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
首页 > 市县工作 > 正文
2024年洪泽区水稻播栽后分蘖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
时间:2024-07-08 来源:洪泽农机推广站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关闭本页

当前,全区水稻播栽接近尾声,规范播栽、一栽(播)就管、科学合理、促蘖壮苗、构建高质量群体,是实现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、均衡丰产、优质增效的重要保证。各镇(街道)要强化组织领导,提高播栽质量,关键措施落地落实,因地因苗分类施策,加强防灾减灾工作,突出抓好栽(播)后田间管理,加快苗情转化,促蘖早生快发,培育健壮个体,搭建高产苗架,实现水稻苗情相对平衡,为全区水稻大面积绿色高产高效奠定坚实基础。

一、查漏补缺足苗匀苗。对于机插移栽水稻田,如发现大田断垄或缺棵达5%以上时,应在栽后一周内完成查苗补缺工作,确保栽插基本苗数;对于今年仍然采用直播方式种植的水稻田,出苗后及时完成间苗疏密补缺工作,亦可采用机插秧苗栽漏补缺,力争实现全田秧苗基数相对足苗匀苗。

二、精准施肥稳苗促控。常规施肥条件下,为了保证水稻植株分蘖发生叶片含氮量3.5%供氮强度的需求,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,机插秧田要适期分2次施好分蘖肥,确保分蘖早生快发。第一次于移栽后5~7天结合化除亩施尿素7.5公斤左右;第二次于移栽后12~15天亩施尿素7.5公斤左右,兼顾捉黄塘促平衡。分蘖肥必须在移栽后15天内全部施完。对于地力偏瘦或基肥偏少的田块可以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,因田因苗适期分类管控,促苗壮蘖,促弱控旺,促控结合。采用机插混缓一次性侧深施肥的田块,无需追施促蘖肥。

三、浅湿交替壮苗足穗。在水分运筹上,要做到活棵立苗期浅水湿润灌溉,立苗后薄水层灌溉为主,适当露田透气促发新根。水层建立一般以3厘米左右为宜,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,如此反复,达到以水调肥、以气促根、水气协调,促进根叶蘖早生快发、健壮生长。切忌深淹漫灌、长期积水或者跑冒滴漏,严防面源污染、水资源浪费及营养元素流失现象的发生。对于生育进程正常、已达到或即将达到目标产量穗苗数的田块,按照“苗到不等时”的原则,适时适度搁田,控制无效分蘖发生,提高有效分蘖成穗数量。对于还未够苗的田块,要在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苗的80%左右时,采取自然断水搁田、多次轻搁的方法,促个体稳群体,增强茎蘖素质,提高成穗率。对于实施稻渔综合种养、或因水源紧张推迟移栽、病虫危害重等其他种种原因导致秧苗素质下降、僵苗迟发、茎蘖数明显不足的田块,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,采取相应的肥、药、水管理调控措施,尽快恢复生长。按照“时到不等苗”原则,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,亩用尿素5公斤左右加复配锌、钾、硅等中微量元素肥料,实行带肥搁田,多次轻搁。同时要及时喷施“碧护”“阿美兹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,活化细胞,促进代谢,增强根系活力,强化养分吸收,及时促弱转壮,及早促蘖够苗。

四、分类防控病虫草害。根据区植保部门的病虫测报信息,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,同时认真抓好大田期的化学除草工作。不同稻作方式的田块用药时期、用药品种、用药剂量等,要按照植保部门的用药配方和技术要求规范操作或参照执行。

机插秧田:在耙田后移栽前实施第一次封闭化除的基础上,于秧苗移栽后5~7天,亩用47%灵旺(氯吡·丙·异)100~150克拌细土、细沙或结合追施返青分蘖肥匀拌撒施进行第二次封闭处理,保持浅水层3~5天,水层深度以不淹没水稻心叶为度。对千金子、稗草等发生严重的地块,放干田水后用10%噁唑酰草胺+10%氰氟草酯各100毫升进行点杀化除;对莎草及部分阔叶杂草严重地段,放干田水后于水稻拔节前亩用48%苯达松100毫升+20%二甲四氯150毫升进行点杀化除。

直播稻田:采取“一封、二杀”的防控策略。对于播后进行土壤封闭(一封)效果不理想的田块,于水稻3~5叶期进行二杀处理,对于稗草、马唐、千金子混发的田块,可选用10%韩秋好(噁唑酰草胺)+10%氰氟草酯各100毫升喷施;对莎草及部分阔叶杂草发生田块,于水稻拔节前可亩用48%苯达松100毫升+20%二甲四氯150毫升进行喷杀。

手栽大田:秧苗移栽后5~7天,亩用14%苄·乙可湿性粉剂40~50克拌细土、细沙或结合施用返青分蘖肥匀拌撒施,用药后保持3~5厘米水层3~5天。

五、防灾减灾防减结合。要立足主动防灾,强化防灾减灾意识,以防为主,防减结合。根据气候变化及田间苗情科学管水,确保能管能排、即灌即排、灌排自如。遇旱及时做好抗旱准备,协调节约用水,间歇浅水勤灌,保持田间湿润,促进根叶协调生长。降雨前时不要灌水。对于秸秆还田的田块,适时脱水露田,通气解毒,防止土壤还原性太强或有毒物质过多造成僵苗。全区农技人员要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和为农服务意识,密切关注苗情动态,及时制定发布技术指导意见,提高生产管理水平。要强化宣传发动,广泛利用电视、广播、微信等多媒体,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观摩,广泛开展田头技术指导和服务,确保水稻生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。


联系我们 | 网站声明
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2007-2018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
主办: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
苏ICP备19001615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