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
首页 > 推广动态 > 正文
南通“无人化”农场 乡野只闻“机”声隆
时间:2024-04-07 来源:南通日报 卢兆欣 唐佳美 王颖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关闭本页

春雨过后,春耕正当时。在海安可新家庭农场的农机仓库里,农场主仲晓磊正细心擦拭着刚运到的“大家伙”——一辆红白相间、高约两米的全自动插秧机。“这台机器可是开了我们李堡镇‘无人’插秧的先河。”李堡镇蒋庄村村支书杭海峰骄傲地介绍。

早在两年前,可新家庭农场就引进了半自动插秧机,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人坐在驾驶座上通过摇杆、放苗、注土等操作,就可以实现“裤脚不沾一滴泥”将百亩黄土变绿洲,不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,还提高了农田智慧化程度。仲晓磊说,有了全自动插秧机,未来只要在机器上设置好行走路径、插苗需求,机器就会“听话”地跟着指令下地工作。

田埂上,一个个林立的小机器引起了记者的好奇,它们有的如拳头大小,有的只有一片屏幕那么轻薄。“可别小瞧了这些设备,将农场的年均效益提高了10%以上。”杭海峰告诉记者,这是全自动灌溉系统,不用人工在后台监控操作,机器会根据田间蓄水量的高低实现自动出水灌溉、减水排涝。

放眼望去,可新家庭农场仿佛一个巨大的“工厂”,智能设备各司其职:春管时节,一米多高的喷灌头整齐排列,按下启动键,混合着除草剂、杀虫剂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水流喷涌而出;如有施肥需求,无人机可以通过识别农田作物的光谱来分辨作物稀疏程度,从而差异化控制用量;盛夏蚊虫成灾,只需要打开诱蛾灯形成大型捕虫无形的网,分秒间无害化处理。

什么时候浇水、开展病虫防控,农田该施哪些肥……这些过去靠天吃饭、凭经验决定的事,现在都由科学仪器监控测算决定。仲晓磊夫妇把农场当作孩子一样,悉心抚育,不仅实现了农场高标准的“无人化”操作,还免费为村里提供社会化服务,带领村民共同致富。

在如东虹腾合作社,技术人员刘振正在后台对春耕农田状态进行大数据分析。“什么时候有虫害,屏幕上会提醒农户对症下药。”通过这张“无形的网”,覆盖了整个合作社的千亩农田,短短两年就实现了小麦、水稻产量连年递增。春耕时节,合作社运用面向更广区域的农机物联网,通过共联、共享提高农机利用率。

“今年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技术型农民,让他们可以读懂数据,变为控制农田的‘科技达人’。”刘振说,希望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高科技农田管理中来。


联系我们 | 网站声明
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2007-2018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
主办: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
苏ICP备19001615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