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
首页 > 农机技术 > 正文
徐州市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
时间:2023-03-16 来源:徐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字体大小 打印本页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关闭本页

徐州去年秋播期间温光充足,墒情适宜,播种质量较高,小麦基础苗情较好。11月底强降温及越冬期多次寒潮天气,对晚播小麦的苗情转化不利,部分旺长、整地和播种质量差的田块有受冻情况,苗情不平衡性较大。2月下旬小麦返青以来,气温快速上升,生育进程加快。据徐州市3月10日调查汇总分析,徐州全市小麦平均叶龄8.0叶,比上年同期增加0.2叶;单株5叶以上大分蘖2.3个,比上年同期增加0.4个;亩总茎蘖96.0万苗,和上年同期相当,仅少0.1万。在苗情分类上,旺长苗、一类苗、二类苗、三类苗比例分别为2.46%、49.69%、40.38%和7.47%,一二类合计90.07%,比上年同期高1.15%,小麦苗情处于较好水平。当前小麦生产主要隐患有:一是从自2月中旬以来无有效降雨,且前期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,加之近期气温较高,大风天气较多,部分麦区出现表墒不足、旱象抬头情况。二是病虫防治压力较大。纹枯病等达标面积较上年增加41万亩,随着气温进一步回升,有利于杂草滋生及病虫害的发生。三是春季气候多变,风险大。距离夏粮小麦成熟收获还有近百天,还要经历“倒春寒”、湿渍害、病虫害、干热风、高温逼熟、“烂麦场”等多重“关卡”的考验。

当前徐州市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,是决定小麦产量,保质增产的关键时期。各地农技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,加大工作力度,以“稳穗、争粒、增重”为主攻目标,因地因苗制宜加强分类指导,突出抓好肥水统筹和防灾减灾等关键措施落实,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技术指导培训,大力推进田管专业化社会化服务。努力夯实夏粮丰收基础。

1.清沟理墒,防渍防旱。徐州市属于南北过渡地带,既可能遇连阴雨又可能遭遇干旱,影响根系对养分、水分的吸收。因此一方面要及时做好麦田沟系补挖和清沟理墒,保证田内外沟系排水通畅;另一方面,高亢和局部墒情不足地区,要结合施肥及时灌春水,缓解旱情。

2.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。施好拔节孕穗肥是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。拔节肥施用时间要根据苗情、墒情、返青肥用量等因素适当灵活把握。对返青时群体过小、穗数可能不足的三类苗和脱力落黄严重麦田,提早施用拔节肥,以促进弱苗转壮,争取足穗。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一二类苗麦田,在叶色正常褪淡、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、第二节间伸长1~2厘米、叶龄余数2.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,一般亩施用尿素5~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(N、P2O5、K2O各15%)10~15公斤,培育壮秆大穗。对群体过大、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,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,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。高产田提倡施用孕穗肥,在剑叶(旗叶)露出一半时施用,有显著的增粒增重效果,一般亩追施尿素5~8公斤。

3、化除扫尾和病虫绿色防控。春季化除已进入末期,对已达到防治指标田块,根据草相特点及早选准药剂、用好药量进行化学除草,并注意防冻药害。要加强蚜虫、纹枯病、白粉病等病虫测报,适时开展防治。扬花期要全力打好赤霉病防控战,要坚持“适期防治、见花打药”的防控技术要点,确保一般发生区一次用药全覆盖,重发区两次用药不动摇。首次用药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,努力做到“见花打药、扬花一块、防治一块”。对高感品种、生育期极不整齐和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区域或田块,第一次药后5天左右开展二次防治。若扬花期遇阴雨天气,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,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。

4、落实预防措施,全力做好防灾减损。一是防御“倒春寒”冻害,及早补救。春季气温不稳定,常遇“倒春寒”天气。小麦拔节后尤其是拔长两节后,遇到气温0℃以下霜冻,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就可能冻死冻伤。要密切关注春季天气趋势,低温寒流来临前对缺墒麦田及时灌水,可改善土壤墒情,调节近地层小气候,缓冲地表温度变幅,减轻冻害发生。在冻害发生后2~3天要及时调查幼穗受冻程度,根据受冻程度迅速增施恢复肥。仅叶片冻害或主茎幼穗冻死率10%左右,对产量影响不大,不必追肥;茎蘖幼穗冻死率10%~30%的麦田应迅速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,每增加10个百分点,亩增施2.5公斤尿素;主茎幼穗冻死率80~100%时,最多亩增施15公斤尿素,争取小分蘖和高节位分蘖成穗,减少产量损失。要注意增施的恢复肥跟正常施用的拔节孕穗肥互不抵消。二是防止中后期干热风、烂麦场等,适时抢收。小麦灌浆中后期常遇干热风、高温逼熟等灾害性天气,在小麦抽穗期抓好“一喷三防”、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,可有效减轻灾害损失。针对成熟期可能引发的穗发芽和“烂麦场”风险,要及早做好晒场、烘干、仓库、收获机械清理整修等准备工作,加强机具调度,加快收获进度,确保颗粒归仓。


联系我们 | 网站声明
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2007-2018 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
主办: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
苏ICP备19001615号-1